![]() |
|
当前位置:首页 > 易学居资讯
﹥国学知识﹥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哲学的来源与发展_《黄帝内经》来源:易学居 日期:2022/8/2 17:17:21 累计阅读:11186次![]() “气”“阴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被中国古代多数哲学家用来说明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构成及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的采用 “气”“阴阳 “五行”的范畴和 “气-阴阳-五行”模型说明人体生命的本质动力、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可以说 “气-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 一、“气-阴阳-五行”的来源 (一)气的来源 “气”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原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气、烟气及风等。“气”的抽象概念在古籍文献中最早见于 《国语·周语》。 西周末期,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三川皆地震,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这里的 “气”指天地之气、阴阳之气,已演变为一个抽象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 春秋时代,老子、孔子都讲过 “气”。 《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这里的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 “冲气”就是阴气与阳气的调和、和合。 战国时期, 《孟子》 《管子》 《庄子》《荀子》都讲 “气”,而且大都是从哲学上讲的。 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 《易传》,提出了 “气”化生万物:“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易传·系辞传》“二气感应以相与……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易传·咸·彖传》)认为天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感交合而生成。在汉代,“气”已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的来源 阴阳 “阴阳”观念起源很早,大约在上古农耕时代。 上古时代人们观察日月之象,昼夜、阴晴、寒暑变化,发现大量相反相对现象,又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向阳者丰收、背阴者减产等现象,殷、周时期,人们就总结出 “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 最早记载阴阳观念的是 《易经》。《易经》大约成书于西周前期,由六十四卦卦爻象符号系统与六十四卦卦爻辞文字系统组成。其最基本的符号是 “两爻”:“—”和 “- -”,反映了上古先哲的阴阳观念。 在卦爻辞文字中,也有大量的表示阴阳对立的词语,如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既济未济等卦名,还有吉凶、上下、大小、往来等卦爻辞词语。 可见至迟在殷、周之际,阴阳观念已相当成熟。从 《尚书》 《诗经》等古籍看,也反映了阴阳的观念。 突破原始意义而开始具有哲学意义的 “阴阳”概念出现在 《国语》 《左传》中。据 《国语·周语》的记载,“阴阳”概念的出现至迟是在西周末年。 周宣王即位 (公元前827年),卿士虢文公劝诉宣王不可废除籍田仪式,其中以 “阴阳”二气解释土地解冻、春雷震动的原因:“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国语·周语上》) 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太史伯阳父以 “阴阳”二气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可见,西周末年的 “阴阳”已抽象为具有普适意义的 “二气”。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都普遍使用 “阴阳”概念。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真正将 “阴阳”提升为哲学范畴的哲学家。战国时期更出现了专论 “阴阳”的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不仅融合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而且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解释王朝的更替、政治的兴衰。 将 “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达到空前水平的是战国时期成书的 《易传》。 《易传》将 “阴阳”提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并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可以说 《易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阴阳哲学的专著。 (三)五行的来源 五行 “五行”说起源于殷商时代,当时出现了 “四方”观念,甲骨文中有“四方”和 “四方风”的记载,从中央看四方乃是殷人的方位观。 殷商大墓和明堂中有大量的表示五方图案的构造。“五行”概念的真正出现是在周代。春秋时代出现五行相胜学说。战国时代出现五行相生学说、五行与阴阳配合学说,此时五行已成为一种宇宙模型被广泛运用; 到了汉代,阴阳五行已共同成为神圣不可更改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现存文献看,最早记载 “五行”概念的是 《尚书》,《尚书》有两篇文献中提到 “五行”一词,一篇是 《夏书·甘誓》,一篇是 《周书·洪范》; 另一篇文献 《虞书·大禹谟》提到了 “五行”的具体名目。 先秦古籍 《逸周书》也提到了 “五行”,并有五行相胜的记载。《左传》《国语》中记载了大量的有关 “五行”的言论或事件。 先秦诸子如 《孙子》 《墨子》 《管子》等均有关于 “五行”的记载。子思和孟子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 邹衍第一次把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起来,用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说明五行的运动变化,构成阴阳五行说。 并提出 “五德终始” (又称 “五德转移”)说,用五行相胜的过程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 汉代是阴阳五行学说被泛化和神学化的时代,汉武帝时,董仲舒将阴阳五行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模型一跃而变成对社会政治的说理工具。 可以说两汉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几乎都涉及五行。 ![]() ![]()
|
![]() ![]() |